綠色殯葬

綠色殯葬|讓愛寵回歸大自然

綠色殯葬定義

綠色殯葬也稱爲生態葬、自然葬、環保自然葬或循環再生葬,是當今世界先進國家政府相續推廣的殯葬觀念,它鼓勵人民以自然、環保、節能、簡約和可持續的方法,佔用較少的土地資源,用革新、有創意和低消費的方式開創新世代的殯葬文化。廣義的綠色殯葬是指不刻意去抑制遺體的分解現象,甚至是有意地去把遺體加速分解,讓遺體能夠快速且直接地被大自然回收,它可以是風葬、天葬、海葬、水葬、火葬、土葬、樹葬、沙葬、冷凍葬或水焚葬等形式;狹義的綠色殯葬則是指先將遺體火化以後,再將遺骨、骨殖或骨灰埋入土中,其上栽種樹木、花壇、草坪加以紀念、追思和綠化環境,或是直接將骨灰灑向大自然的喪葬方式。

贊成綠色殯葬

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
在本港土地供應緊張,龕位不足的情況下,採用撒灰海上或土中兩種綠色殯葬儀式,不佔用實際空間,節省土地資源之餘,也符合環境可持續發展原則。同時,綠色殯葬着重回歸大自然,不着重燃燒祭品的儀式,亦可保護環境,減少空氣污染。

減少消耗大量能源
此舉或有助紓緩當下骨灰龕位不足的問題,但是否真的「綠」如其名?實際上,將遺體火化變成骨灰的過程並非環保,科研雜誌《PLoS One》去年一項研究指,焚化人體除了耗用大量能源、排放溫室氣體如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硫及氧化氮,更會釋放揮發性有機物(VOC),當中約有一半是有毒物質苯(benzene)。

反對綠色殯葬

支援不足
據2020年1月立法會秘書處擬定的文件,部分議員認為政府支援及推廣綠色殯葬不足。政府則稱推行此措施的條件尚未成熟,可能引起反對聲音。文件亦列出有議員認為應在更便捷易達的地點設立紀念花園,或探討現有紀念花園與政府設施如郊野公園結合的可能,亦應增加免費海上追思活動次數等,以增加綠色殯葬吸引力。

外地綠色殯葬例子

2019年6月29日,新北市動保處舉辦了本年度第2梯次的寵物樹葬活動,在陽光普照的中和動物之家,4位飼主在寵物完成遺體集體火化後,以環保樹葬的方式,親手將寵物的骨灰埋入土裡,並藉由黃絲帶與鮮花表達對寵物的懷念,未來飼主也可到動物之家緬懷離開的毛孩。

綠色殯葬參與者的感受
參與這次寵物樹葬的飼主鄭小姐表示,這個寵物樹葬活動,是她能為寵物盡的最後一份心力。鄭小姐表示,她的寵物「Romio」是自高雄認養回來的,聰明又懂事,卻在10歲的時候得了腦瘤合併視網膜剝離,雖然盡力醫治,「Romio」還是離開了,藉由這次樹葬儀式,鄭小姐親手將「Romio」的骨灰埋入樹穴時,心中也充滿不捨與感激,感謝「Romio」一路相伴,也希望牠能快樂、不要再痛苦。

資料來源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

如各位家長想了解更多,歡迎閱讀我們的文章分享

Facebook
WhatsApp
Emai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