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根據香港統計處在2006年8月
29日公布的《主題性住戶統計
調查第26號報告書》一項調查
住戶飼養寵物的情況結果指出
,全港有286,300個住戶有飼
養寵物,佔所有住戶的12.6%
。當中有257,500個住戶飼養
一種寵物及28,900個住戶飼養
兩種寵物及以上。香港生活節
奏急速,工作壓力與日俱增,
不少家庭寧願飼養寵物也不生
育,視牠們為家人如子女、友伴般看待。此外,普遍飼主感到其心愛
貓狗可給予個人無條件的陪伴、忠誠、接納及快樂,容易建立深厚的
互動關係。同時,寵物的壽命往往較人類為短,故飼主多會有親身經
歷愛寵離世的哀傷經驗。
寵物離世後,飼主可以如何處理遺體?
家中寵物離世固然傷心,但也要小心處理寵物離世的遺體。本港法例有列明動物屍體合法處理方法,寵主切勿自行埋葬。而坊間有不少寵物善終服務公司為動物遺體進行火化,但政府目前並沒有立法規管同類型服務,寵主須小心選擇。
– 為愛寵安排遺體火化後的紀念模式
– 聯絡寵物善終公司接收寵物遺體
– 安排將骨灰存放於紀念館或家中
寵物離世後,飼主可如何處理失去牠們的傷痛?
明白傷痛乃自然和正常的反應,一般飼主可經歷驚慌、憤怒、否認 、憂傷及走出哀傷等歷程 (W. Sife, 2005)。飼主處理失去牠們的傷痛也是重中之重,以下提供到數個方式來減輕傷痛帶來的傷害。先可找個合適的對象傾訴。如其他動物飼主或曾面對相關經歷的人士,透過分享共同經歷來撫平傷痛。其次,可在寵物離世後與相關親友為心愛的動物舉行悼念儀式。悼念儀式好讓飼主作正式的道別,給予一個合適的地方將飼主不捨的心情和痛苦投放在此。最後,製作網上日誌、短片來回憶與愛寵一起渡過的美好時光,或籍文字抒發內心感受及作自我鼓勵。除了悼念儀式,還可透過其他媒介抒發感受,而且也可將注意力轉移到創作上,並減輕當中的痛苦。
動物不會說話,飼主不容易察覺其病情及嚴重性,最重要是飼主已盡心盡責照顧寵物。明白為動物採用安樂死乃飼主必要承擔的痛苦抉擇,別執著以「如果、早知」等誤解來自我審判、假設可預測及控制結果,而安樂死 沒有最佳的時間決定 ‧若情緒深受困擾、深感自責或引發其它深層問題,可考慮尋求善別 輔導或其它專業服務。
動物不會說話,飼主不容易察覺其病情及嚴重性,最重要是飼主已盡心盡責照顧寵物。明白為動物採用安樂死乃飼主必要承擔的痛苦抉擇,別執著以「如果、早知」等誤解來自我審判、假設可預測及控制結果,而安樂死 沒有最佳的時間決定 ‧若情緒深受困擾、深感自責或引發其它深層問題,可考慮尋求善別 輔導或其它專業服務。
飼主如何適應日後寵物離世的生活?
先抒發及處理哀傷情緒,不宜持代替品心態立即飼養新動物,宜領養不宜購買。檢視個人生活模式或人際支援網絡,有需要的話,擴闊和強化個人的社交網絡,逐步建立平衡健康的人際生活模式。重新建立久遺的興趣,重整人生目標和延續大愛,例如:藉參與義務工作延續對動物的關愛,關懷動物權益、作動物暫托及照顧被遺棄的動物等,亦可作同路人支援,以自身經歷鼓勵其他飼主走出哀傷。
Facebook
WhatsApp
Email